运行操作中应注意的几点:合建式曝气池的回流量是在试运行时,根据闸阀的开启度和叶轮转速做试验确定的,运行时可参考数据来控制,也可以用沉淀区的稳定性来控制,只要回流量不冲击沉淀区即可。经鼓风后的压缩空气温度与外界气温温差较大时(特别是冬季),空气管内容易产生冷凝水,使空气流动受阻,影响正常曝气,所以应经常排放冷凝水和湿气,排放完毕立即关闭闸阀,防止空气流失。曝气池在运行中,当池面出现大量白色气泡时,说明池内混合液污泥浓度太低,在培养活性污泥初期或回流污泥浓度低、回流量少时,可能出现上述情况。此时,应设法增加污泥浓度,使期达到达2~3克/升。但是,当曝气池液面出现大量棕黄色气泡或其他颜色气泡时,可能进水中含碳量太高,丝状菌大量繁殖,或进水中含有大量的表面活性剂等原因,这时应采用降低污泥浓度,减少曝气的方法,使之逐步缓解。曝气叶轮运转时,应注意浸没深度,叶轮正常运行时,周围涌浪推向池壁没有水珠飞溅、电流下降现象。为此,分建式曝气池可将出水闸阀压低,使池水位升高,避免叶轮离开水面和叶片堵塞。合建式曝气池回流窗口闸门不能提得太高,否则回流窗口出流不能破坏旋流而造成叶片离开水面和叶片堵塞。应注意窗口开启度的随时调整。
曝气器的原理,曝气类型与曝气器的功能介绍曝气是使空气与水强烈接触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将空气中的氧溶解于水中,或者将水中不需要的气体和挥发性物质放逐到空气中。换言之,它是促进气体与液体之间物质交换的一种手段。它还有其他一些重要作用,如混合和搅拌。空气中的氧通过曝气传递到水中,氧由气相向液相进行传质转移,这种传质扩散的理论,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刘易斯和惠特曼提出的双膜理论。双膜理论认为,在“气-水”界面上存在着气膜和液膜,气膜外和液膜外有空气和液体流动,属紊流状态;气膜和液膜间属层流状态,不存在对流,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气压梯度和浓度梯度。如果液膜中氧的浓度低于水中氧的饱和浓度,空气中的氧继续向内扩散透过液膜进入水体,因而液膜和气膜将成为氧传递的障碍。这就是双膜理论。显然,克服液膜障碍的方法是快速变换“气-液”界面。曝气搅拌正是如此,具体的做法就是:减少气泡的大小,增加气泡的数量,提高液体的紊流程度,加大曝气器的安装深度,延长气泡与液体的接触时间。曝气设备正是基于这种做法而在污水处理中被采用的。

文章来源地址: http://huanbao.yinshuajgsb.chanpin818.com/wsclsb/puqishebei/deta_27679372.html
免责声明: 本页面所展现的信息及其他相关推荐信息,均来源于其对应的用户,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核实后进行删除,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